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

渊源





当你去到巴黎的卢浮宫,竟然发现你看到的是复印版的蒙娜丽莎,你会有什么感觉?

上个周末,去了蓬莱茶房在Sunway Pyramid 新开的“第二间”分店。这是继我前几个月去过他们在 The Garden 的“第一间”分店后,再一次关顾这家最近大热的台湾餐厅。我特别注释了“第一间”和“第二间”是因为总是觉得他们不止开了两间分店,记忆中好像在哪里看过,似曾相识。那种感觉就像人们称为“Déjà Vu”的现象,突然觉得自己曾经在某个地方、某个时段经历过相同的场景,而且印象深刻;或者明明是第一次到某地,却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过这个地方、感觉非常熟悉(这种“似曾相识”绝对不包括男人看见美女时常说的“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?”)。于是我google了蓬莱茶房,发现原来他们有三间店,第一间(总店)早在十四年前就开在吉隆坡Jalan Imbi。回想了一下,原来我和蓬莱茶房还算有点渊源...

中学毕业后,我和另两个朋友(佳霖/美福)一起到位于吉隆坡Jalan Imbi 的一间台湾餐厅(没记错应该叫《台湾小厨》)当临时服务员。那一次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大都会生活(你可以理解为大乡里出城!),所以身边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特别新鲜。在那家餐厅工作的两个月里,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。话说有一天,一个顾客告诉我们他点的汤面很好吃,但投诉为什么和他之前吃的面条不一样。餐厅的台湾老板(也是主厨)解释那是因为之前专用的面条用完了,才临时换了其它面条。话说另一天,接近农历新年尾声,楼上的顾客(餐厅楼上是开旧式的卡拉OK夜总会)硬点了已下市的捞生,老板只好把厨房里所剩的食材变化一下,弄出一碟似模似样的捞生。我记得那次是由我把捞生送上去,很像送外卖到黑社会,还好他们出乎预料的喜欢(那碟捞生,不是我)。这两件事让我明白咸鱼白菜各有所爱,传统料理和创新料理都有各自的拥护者。很明显我是“白菜”(创新料理)的拥护者。无论如何,所有料理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。

说回与蓬莱茶房的渊源... 原来蓬莱茶房的总店(老店)就是坐落在台湾小厨的同一条街。试想想,同门施杀会有好结果吗?老板为了达到目的,委派我当卧底,不时到蓬莱茶房探风,彻查军情,知己知彼,百战败胜。整个剧情就只少了我和老板在天台的那一幕,不然就超像台湾餐厅版的《无间道》,而我就会是那个不扣不折的梁朝伟。

十年后重游蓬莱茶房,发现他们改变了。我前后试了 The Garden 和 Sunway Pyramid 的蓬莱茶房, 比起Jalan Imbi的总店,新店的门面与食物算是下足了功夫,但诡异的是我总觉得新店就是少了些什么、或是多了些什么。就以经典的鲁肉饭为例,他们竟然放弃了口口有嚼劲、粒粒皆清楚的台湾蓬莱米,只用普通白米敷衍顾客,这绝对是一间台湾餐厅的最大败笔。这一次,我反而不想当“白菜”,我希望他们保留“咸鱼”的传统味道。我想了一想,原来新店太多复制品少了惊喜。说白点就是当你去到巴黎的卢浮宫,竟然发现你看到的是复印版的蒙娜丽莎,你会有什么感觉?


蓬莱茶房 - 米其灵不灵评价为1颗星

(3颗C为饿死也不必去试,2颗C为如果老板是你男/女朋友的爸爸时可以勉强去试一试,1颗C为50%减价时可以去试一试,1颗星为可以顺路去试一试,2颗星为可以绕路去试一试,3颗星为可以专程去试一试)

没有评论: